浙江这片被时光与文化浸润的土地,闪耀着深邃灵动的光芒。从上山的稻种到良渚的玉琮,从古越的坚韧到吴越的融通,宋韵雅致、阳明心学,黄帝传说、和合智慧,丝瓷茶风雅……这些深植血脉的文化基因,构成了浙江独特的气质与活力。
2024年,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首次提出了上山文化、良渚文化等10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,以此为基础,逐个文化标识开展专项解码研究,讲清楚“浙江的文化有什么”“这些文化是什么”,绘制文化标识图谱,初步构成了“何以浙江”的阐释体系。
今天,为大家带来第四篇——吴越文化:江南繁盛的开端。
以临安为原点,吴越越千年,以家为根、祖训传世,孕育钱氏千年望族的家训文化;以城为业、扩城兴市,奠定杭城千年风貌的营城理念;以国为本、善事中国,开创江南千年繁华的保境安民策略,共同成就了后世长三角地区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。
展开剩余91%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:
1.纳土归宋、善事中华的大义之举
2.垂范后世、赓续千年的钱氏家风
3.功在当代、泽被后世的水利建设
4.影响后世、奠定范式的园林建筑
5.精艺制瓷、精湛冶炼的产业体系
6.奠定基础、规范格局的城市营建
7.崇经尚佛、影响深远的东南佛国
8.开拓航路、联通中外的海外贸易
·
点击查看吴越文化标识图谱(征求意见稿)
有任何意见,可在文末留言,或者将意见发送至
邮箱whjyjh@126.com
五代十国时期(907年—979年),吴越国第一代国主钱镠及其后继者一直奉行“善事中国”的政策,这一政策使得两浙地区的百姓得以远离战火纷扰。据《吴越备史》记载,唐末以来,中原多事,多方势力劝钱镠称帝自主,但他居安思危,审时度势,提出了“保境安民,善事中国”的治国方略。他在《与董昌书》中说:“与其闭门作天子,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,不若开门作节度使,终身富贵无忧。”临终时他叮嘱“子孙善事中国,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”。
钱镠画像(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)
978年,吴越国王钱俶上表宋太宗,把他所辖江南二浙领土、军民全部献出,使得两浙地区的百姓得以远离战火纷扰,史称 “纳土归宋”。纳土归宋有力推动了吴越社会的安定与繁荣,“钱塘富庶盛于东南”,到北宋时杭州一跃成为“东南第一州”。
杭州钱王祠内三筑杭城壁画
钱塘江流域地势低洼,入海通道淤塞不畅,致使潮患频发,严重威胁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。面对这一严峻挑战,吴越国开启了大规模的治水工程,钱塘江捍海石塘工程——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建设工程之一,由此拉开建设序幕,并衍生出钱王射潮等民间传说。
钱王射潮雕像
据《海塘录》《咸淳临安志》等史料记载,吴越王钱镠为根治潮患,征调二十万军民,历时多年修筑起规模宏大的捍海石塘。这项浩大工程西起六和塔,东至艮山门,绵延百余里,采用“石囤木桩法”等先进工艺,开创了我国海塘建设的新纪元。工程完成后,不仅有效抵御了钱塘江大潮的侵袭,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和文化遗产。
这一工程充分展现了吴越国“保境安民”的治国理念,其技术成就和工程规模在当时世界水利史上亦属罕见。钱塘江捍海石塘的修建,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,更为后世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水利基础。
吴越国治水的智慧,不止于“堵”,还在于“疏”。在修筑海塘的同时,一方面仿效唐代李泌,拨银在城内挖井取水,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西湖疏浚工作。将西湖水引入农田,推广“圩田”技术,化水患为水利,促进农业高产,也为运河航运提供了稳定水源。
在太湖,钱王设立“营田使”专管水利,系统整治太湖周边的塘浦圩田系统,使溇港的排灌功能更加高效。通过溇港的排涝和灌溉,太湖沿岸的沼泽地被改造为肥沃的圩田,成为“鱼米之乡”,支撑了吴越国的财政和粮食供应。
钱镠将钱塘江与太湖水系、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等重要水系进行疏通,让整个水系互联互通,达到平衡。
吴越国手工业繁荣,技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,尤以秘色瓷和金银器最为著称。这两类工艺品不仅是吴越国宫廷用器和外交礼品的重要组成,更代表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成就。
越窑秘色瓷,又称秘瓷、秘色越器。“秘色瓷”之名可能源于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。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“如冰”“似玉”的美学效果。唐中朝时期,上林湖越窑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,成为吴越国的“贡窑”。五代吴越国时期,钱镠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,命它专烧贡瓷。据记载:“越上秘色瓷,钱氏有国日,供奉之物,不得臣庶用,故曰秘色。”这意味着在晚唐至五代吴越国期间,秘色瓷专为中原皇家所供奉,且严禁臣民使用。近二十年来,杭州和临安先后在钱氏家族和重臣墓等七座墓中,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。
吴越国的金银器种类丰富,造型新颖,装饰精美,主要用于佛教供奉、宫廷赏赐、外交礼品等。在吴越国王室墓葬中,金银器大量出土,其中金花银器、嵌宝鎏金银器等尤为引人注目,这些器物充分展现了吴越国在金银器制作方面的高超技艺。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,融合了捶揲、錾刻、鎏金等多种工艺,堪称五代时期江南地区金银细工的巅峰之作。此外,牡丹双凤对飞纹鎏金银盒、五代飞鹤牡丹纹錾金银盒以及五代飞鹤牡丹纹錾花银盂等器物,也都是吴越国金银器的杰出代表。
吴越国的佛教发展在钱氏家族的扶持下达到了鼎盛。钱镠深知佛教对稳定民心的重要性,效仿唐代帝王支持佛教,修复了灵隐寺、净慈寺等损毁的寺院,钱弘俶遣使至高丽、日本求取天台宗典籍,弥补会昌灭佛后的散佚,同时主持刊刻《宝箧印经》《华严经》等,推动佛教典籍的传播。钱弘俶还将禅僧延寿尊为永明寺住持,其著作《万善同归集》提倡“禅净双修”,影响后世净土宗发展。
吴越国对天台宗的复兴、禅净合流的倡导,直接影响了北宋佛教的宗派格局。永明延寿的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佛教“诸宗融合”的范本。钱弘俶与高丽、日本的佛教交流,促进了天台宗、禅宗在东亚的传播。
吴越国三世五王虔诚奉行“信佛顺天”的信条。在此影响下,杭州佛教兴盛,呈现寺院林立、宝塔遍布、梵音不绝于耳的景象。除了重修灵隐寺外,又将下天竺寺改建为五百罗汉院,还在两寺之间新建灵鹫寺。飞来峰被佛寺环绕,成为佛教氛围浓郁的区域,也揭开了造像活动的序幕。
杭州许多著名佛教寺庙也都始建于这一时期。比如六和塔旁的开化寺、法喜寺、南塔寺、慧因(高丽)寺、梵天寺等,都是当时创建的。这些寺院分布在杭州的山间湖畔,有的依山而建,有的临水而立,共同构成了吴越国时期“佛国杭州”的重要宗教版图。
钱镠撰写了“八训”,并在临终前整理成《武肃王遗训》,作为家族传承的核心纲领。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和完善,最终形成了《钱氏家训》。钱氏家训的核心要义包括忠孝为先、勤俭为本、诗书须读、奢靡莫染等。家训强调德才兼备,注重修身立德、报效国家。钱氏后人不仅在政治、军事上有所建树,还在文学、科技、外交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杰出人物,如钱学森、钱伟长、钱三强等。
武肃王遗训
第一,要乐等到心有忠孝,爱兵抚民。
第二,凡中国之君,虽易异姓,宜善事之。
第三,要度德量力,而识事务,如遇真君,宜速归附。圣人云:顺天者存。又云:民为贵,社稷次之。免动干戈,即所以爱民也。如违吾语,立见消亡。依我训言,世代可受光荣。
第四,视百姓三军,亦为一家之体。
第五,戒听妇言,勿伤骨肉。古云:妻妾如衣服,兄弟如手足,衣服破犹可新,手足断难再续。
第六,婚姻须择门阀之家,不可图色美与下贱人结褵。以致污辱门风。
第七,多设养无告四民。
第八,莫爱财无厌征收,勿贪图美色安逸。勿持势力作威,勿得罪群臣、百姓。
第九,子孙后代,莫轻视祖先,节日勿忘祭祀。
第十,宜明礼教。此长富贵之法也。倘有子孙不忠、不孝、不仁、不义,便是败坏我家风,须当鸣鼓而攻之。
“钱氏家训”不仅在家族内部传承,还超越了一族一姓的局限,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。家训强调的家国情怀、忠勇为国等理念,对于当代家庭、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2015年,《钱氏家训》作为古代廉政文化典范登上中纪委官方网站,《钱氏家训》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。
吴越国的园林建筑主要集中在苏州和杭州等地。苏州的园林如沧浪亭、环秀山庄等,都是在吴越国时期建造的。沧浪亭始建于五代时期,由吴越国王钱俶的妻弟孙承祐营建,后经北宋诗人苏舜钦修葺,成为文人园林的代表。环秀山庄则是由钱文恽在晋代王珣、王珉兄弟的宅第基础上建造的,园内高岗清池、乔松寿桧,展现了当时的园林艺术水平。
吴越国的园林建筑融合了中原和江南的文化特色,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,使得苏州的园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。吴越国的园林建筑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,强调“移步换景、虚实相彰”的手法,这种艺术风格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。吴越国的园林建筑不仅是当时经济文化繁荣的象征,也是后世研究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。这些园林不仅具有观赏价值,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。
中国古代城市有城郭之分。早在先秦时期,各诸侯国都城便形成了统治者居城、平民居郭的环套布局。到南北朝时期,随着地方权力扩张与军事防御需求升级,州府城市开始围绕行政中心衙署营建子城(内城),并与罗城(外城)构成双重城垣体系。
吴越国时期对杭州进行了多次扩建。钱镠在唐昭宗大顺元年(890年)开始第一次扩建,修建了夹城,主要用于军事防御,将杭州向西南扩展至秦望山一带。随后在唐昭宗景福二年(893年),钱镠组织了二十余万民工和兵士,修建罗城,覆盖更广泛的居民区,形成“南北展而东西缩”的“腰鼓城”格局,大大扩展了杭州的城池范围。此外,在后梁开平四年(910年),吴越国又扩建罗城三十里,进一步扩展旧城东南部。杭州在吴越国时期基本形成了“三面湖山一面城”的独特城市格局,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。
此外,吴越国还在各州进行了筑城活动,奠定了“古今重叠型城市”的发展基础。其中州府子城典型代表有嘉兴子城(时称秀州子城)、温州子城和湖州子城,罗城典型代表有嘉兴罗城(时称秀州罗城)和金华罗城(时称婺州罗城)。
吴越国的贸易活跃,范围广泛,涵盖了国内和海外多个地区。在国内,吴越国与中原地区及契丹(辽国)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,主要出口茶叶、丝绸、瓷器、香料等商品,同时从北方获取马匹、皮革、金银器等物资。此外,吴越国还通过海上贸易与日本、朝鲜半岛、东南亚、印度以及阿拉伯地区进行经济交流,出口的越窑青瓷等商品在海外广受欢迎。杭州、明州(宁波)、温州、台州等地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。吴越国的贸易不仅推动了经济繁荣,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。
越窑“海上陶瓷之路”示意图
这一时期,也涌现出一批活跃于各条商路的专业商人群体,成为连接吴越与各地经济的重要纽带。在这些商人中,蒋承勋堪称代表性人物。蒋承勋是明州著名商人,他活跃于吴越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,在吴越国时期的东亚贸易网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往来商贸之间,同时肩负着传递两国文书的重要使命,保持吴越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。
自钱镠始,吴越立国72年,对内奉行“保境安民、善事中国”,对外大兴舟楫商贾之利,通过对外交往和海外贸易,在乱世中成为富庶一方的东南乐土。
从目前海外遗存来看,越窑青瓷遍布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、阿拉伯海沿岸亚非国家和地区中世纪的都城、枢纽港口、贸易集散地遗址,佛教、伊斯兰教的寺院和祭祀遗址,宫殿建筑以及贵族墓葬等遗址。
发布于:北京市忠琦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-配资正规平台-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